• Home
  • Hot Issues
  • 疫情寵罩下的溫暖支持:《ICU重症醫療現場》

疫情寵罩下的溫暖支持:《ICU重症醫療現場》

如果你聽過「燙髮不騎車,騎車不燙髮」的幽默口號,或是看過「把聲音留下,幫助別人,也幫助自己」的宣導,應該會對這位在網路上擁有超過15萬粉絲的阿金醫師感到好奇,究竟他是如何寫出這些深入淺出且幽默溫暖的文章?

圖片取自「Icu醫生陳志金」粉絲專頁

本名陳志金的阿金醫師,現任台南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及睡眠中心主任,擔任重症醫師已18年,臉書粉絲團《Icu醫生陳志金》是許多醫護人員繁重工作之餘的交流平台,也常是媒體記者取材的消息來源。但除了院內同事和同班同學之外,很少人知道他也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經理人班第一期校友,並獲得當期AI產業創新競賽的第一名,還應邀在2019年校友年會擔任專題講員,分享醫療與人工智慧技術如何對話、應用。

從人性俯瞰人工智慧的醫療應用

智慧醫療毫無疑問是各大科技公司積極投入的熱區,二、三年來也不斷看到各大醫療組織發表應用人工智慧的多種成果。不過,身為長年投身第一線、看過無數生離死別的重症醫生,阿金醫生在2019年校友年會上從人性的角度切入,以「說服」為題,告訴現場800位來自不同產業的校友們,即使現今 AI 模型已有良好表現,在各重量級學術研究期刊上也不斷發表相關論文,為什麼這些新的技術或實驗在醫療現場中卻很少人願意使用?原因就在於醫生們重視的安全:醫療處理的是生命,即使犯的錯誤很小都有可能致命、正確率差別0.1背後就牽涉很多家庭的未來。也因此,醫界是相對保守的,對於新的改變和技術信任度不足。

他指出,即使是在科技相對發達的歐美國家,對於醫療AI的接受度都不高。目前對於AI所能提供的醫療方式,接受程度也以預防保健、心跳、血壓、抽血報告等為主:如果醫療方式涉及身體接觸,如注射、縫合、打石膏等,接受程度也會隨之下降。

融入整體醫療流程 做為判斷依據之一

到目前為止,已知 AI 可以提高準確率,但是不夠完美,因此不能依賴AI做單點決定,仍需要不斷持續的修正與調整。所以只能將 AI 融入整體醫療流程中,做為臨床判斷的依據之一。如果要說服第一線的醫師使用 AI 相關技術的話,也必須要透過醫師所在乎的事情,才能成功說服。

醫生在乎的是什麼?就是生命。

在加護病房裡,不僅時時刻刻都需要和死神搶時間,更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和家屬建立互信關係。溝通與說服,是阿金醫師重要的日常工作,除了面對面的溝通之外,阿金醫師幾年前就透過臉書和網友溝通重要醫病議題。臉書上的他,以醫師的專業為基礎,從病人最在乎的角度出發,用詼諧有趣的筆法評論當紅議題。如今,他將這些年在ICU重症醫療現場的觀察,以文字書寫成冊,3月底出版了《ICU重症醫療現場》一書,希望能讓讀者更完整看到ICU重症醫療現場的全貌,說出許多不為人知但該被人知道的事,也讓醫療更有溫度。

如何改變民眾的錯誤就醫觀念?如何面對死亡?年輕醫護如何說話不白目?如何讓病人家屬感受到醫療人員的溫度?如何解救家屬?這些都是阿金醫師每日的工作,也是他持續努力的目標。面對洶洶來襲的武漢肺炎疫情,阿金醫師在書中特別收錄了《武漢肺炎教會我們的事》專章,從防疫實務到人性幽暗的掙扎娓娓道來,特別值得在此刻細細閱讀。

購書連結:

博客來:https://reurl.cc/g7WLQ4

金石堂:https://reurl.cc/Y1OZ84

讀書花園:https://reurl.cc/pdgQ6r